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并提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兩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個歷史進程的交匯與創新,是新時代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關鍵結合點。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在接受采訪時談及對兩化融合的理解、演進與展望。他指出,兩化融合是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數字化轉型是兩化融合當前的主要任務,這與我國信息化的很多舉措、決策、政策是一脈相承,完全一致的。
吳澄表示,從十五大的國民經濟信息化,十六大的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推進信息化,到十七大的兩化融合、十八大的兩化深度融合,再到十九大的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二十大的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每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有新提法,但本質是一脈相承的。這個“脈”就是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只是隨著兩化融合的推進,對其目標、技術、業務變革、系統觀念等要點的表達更加明確,這是我國信息化進程中認識的不斷深化。
兩化深度融合是探索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系統工程
“兩化融合怎么推動,其途徑的選擇,實際上是個決策問題,而決策問題正是系統問題中的核心問題之一。企業管理者最終目標都是增加效益,但因為內外部的環境和約束不同,路徑和解決方案可以而且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兩化融合的途徑實際上不是一個固定答案,而是一個系統觀念的優化問題?!眳浅伪硎?。
他指出,“兩化融合”即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通過工業信息化的過程達到信息化工業的目標,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的工業是信息經濟、信息社會的基礎,在這里,工業化的需求是牽引,信息技術是主要驅動。做好這一點,“兩化”才不會是“兩張皮”,才會走向“融合”、達到目標。兩化融合是以價值創造為目的,以提升效率和效益為導向,用數字技術驅動業務變革的過程。具體來說,以價值創造為目的,指的是價值鏈、供應鏈、物流等方方面面,所有創造價值的環節都要重新考慮,圍繞客戶需求去創造價值。以數字技術為驅動,指的是信息化技術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業務變革為核心,是因為兩化融合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要考慮到業務的重組和合理化,不是在已有基礎上把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堆上去就行。突出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指的是企業不能把兩化融合當作完成任務,而是要將重點放在提升效益上。
同時,他也談到了對兩化深度融合的理解:“信息化已經滲透到我國的方方面面,可以說,離開了信息技術,整個社會就不能運行?!彼赋?,信息化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兩化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發展的中級和高級階段。從初級階段的“兩化融合”到高級階段的“兩化融合”,將經歷在技術、產品、管理模式、效益、人才隊伍以及國家支持方向等多方面的變化。
在技術上,兩化融合從單元信息技術應用,到初步的集成化應用,再到集成和協同。如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服務、網絡協同設計制造。
在產品上,從加快產品的研發速度和提高產品的研制水平,到在產品中廣泛應用嵌入式系統,使產品具有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功能,顯著提高產品的信息化含量,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獲得更大的附加值。
在管理和業務流程上,從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業務的高效運作,到促進新生產模式的產生和企業業務的重組,甚至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制造資源的優化整合。
在效益上,從降低單個企業的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效率的戰術層指標,到應用信息技術提升企業的戰略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得到戰略性收益,并通過為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提供透明及時的信息服務,提高產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此外,企業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將從最初的依靠外部技術力量,發展到企業自身信息化隊伍的發展壯大。
在國家層面,隨著兩化融合進程的深入推進,需要從初步的鼓勵企業實施兩化融合,發展到全面推進企業、行業、區域的兩化融合試點和示范工程。從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與軟件提升信息化水平,發展到鼓勵和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工業軟件的做大做強。同時,不斷制定和改進相應的法規和政策,促進兩化融合進程的健康、有序、深入發展。
對于新型工業化道路,吳澄表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后,才開始推進信息化、進入信息社會,但是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礦產資源的60%,顯然,廣大后發展國家客觀上難以復制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和模式。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必須探索出一條新路,就是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指的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發展方式。經濟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其中最重要、影響到方方面面的、有戰略性的核心內容是信息化。因此,兩化融合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具體如何實施并達到成效,需要大量創新過程。
兩化融合的目標是效益、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在吳澄看來,無論是企業、行業、政府以及個人,在兩化融合推進過程中都面臨著優化問題,在滿足動態、靜態、資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約束條件下,通過合理決策使得目標達到最優或次優。以前只能靠領導經驗進行決策,如今可以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支持下進行智能優化,提供多個備選方案,分析各自利弊,進行科學求解。具體來說,兩化融合是中國的CPS(信息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發展目標是做大做強,特別是做強。各種技術是兩化融合的選項,這些選項包括數字化制造、集成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以及互聯網﹢制造、云機制造、大數據制造、智能制造等,也包括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模式等。而對選項的判斷依據,就是效益、競爭力、可持續發展,這是各種技術選項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兩化融合的目標和初心。
同時,融合發展需要通過評估度量形成閉環反饋機制。吳澄指出,隨著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其發展永無止境。因此,貫徹點應從“有沒有”“用不用”轉化為“好不好”。為明確兩化融合的實施成效,需研究綜合反映發展廣度、深度和自身能力的兩化融合發展指數,構建社會各界廣泛認同的兩化融合指標體系。工信部發布實施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工信部規〔2021〕182號),明確了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等指標,用于綜合評估“十四五”期間兩化融合的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可引導兩化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
以兩化融合推動新型工業化邁出新步伐
如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加快新型工業化邁出新步伐?
吳澄指出,人工智能是推進兩化融合的關鍵賦能技術。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人工智能技術作為賦能工業企業生產、運營、管理全過程有效融合的重要工具,可應用于企業產品設計制造、價值創造與資產管理三條鏈條的各個環節,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一是在產品鏈,應充分發揮動態優化調配生產資源的作用,縮短產品研發設計周期,實現制造過程的提質降本增效。二是在價值鏈,需開展多品種、小批量的柔性制造,并應用于業務管理全鏈條,創造增值服務,推動企業業務模式轉型升級。三是在資產鏈,應參與系統設計建造、投產、運維、報廢與回收處理全過程,推動運營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智能制造是深入推進兩化融合的有效途徑。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術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的融合,是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綱要重大應用之一,要持續、深入地推進智能制造高效發展,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高水平融合。在此背景下,應推動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研發以智能芯片為核心的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推動生產、制造進入“知識型工作自動化”。同時,應實現從信息集成到智能協同的轉化與升級,構建支撐復雜產品異地協同優化設計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平臺,并通過人機協同等途徑,促進包含制造服務在內的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互聯網是實現兩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工業互聯網可實現生產過程全要素的柔性互聯與高效配置,其理念之一便是將信息系統與工業對象進行有效結合,這一思路也與兩化融合相同。為實現工業互聯網的產業化,加速兩化融合發展,一是應聚焦制造資源的互利、共享,優化社會生產與服務過程,實現靈活定制、柔性配置與按需生產。二是需打造“互聯網﹢協同智能制造”平臺,實現機器與人、業務流程間互聯互通互操作,協調原料、生產、組裝、物流、服務等各環節,以此支持復雜產品的協同設計優化,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多贏局面,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邁向新階段。
(備注:青蛙工業云平臺目標是幫助黑龍江工業企業、哈爾濱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嚴把數字轉型方案的質量關,結合 哈爾濱數字化車間政策 數字孿生技術 哈爾濱軟件定制 哈爾濱星級上云 哈爾濱標識解析方案 以及哈爾濱智能制造等相關的產業政策,為龍江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開辟一條新出路,提供一個快速有效的提產增量的解決方案,助力黑龍江老工業振興,哈爾濱工廠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