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如何賦能傳統產業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然而,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中,也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受制于人局面,不同行業間數字鴻溝未有效彌合等問題和挑戰。如何穩步推進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
記者:當前我國工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和推進?
李曉華: 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提供以下幾方面的支持:一是推動數字科技創新、成熟和產業化利用,突破數字技術的“卡脖子”環節,降低工業軟件、芯片等核心技術對國外的依賴;二是幫助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解決數字化轉型中的資金困難,如工業技改資金向數字化轉型適度傾斜,向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服務券;三是加強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的打造,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工業自動化企業為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服務,支持創業型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企業發展,促進工業領域的開源技術社區發展;四是完善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包括移動網絡和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等連接、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五是推進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加強數據保護相關技術發展和法律法規制定,推動政府數據、企業數據在得到合理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共享。
記者: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任務。傳統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將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哪些深遠意義?
李曉華: 數字化轉型將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全面影響。當前,將對我國保持制造業的成本優勢產生較大作用。由于工資、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漲,我國制造業成本和價格優勢正在被削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現向東南亞、南亞等更低成本國家轉移的現象。通過數字化轉型,用機器換人、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能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抵消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的影響。此外,數字化轉型對于制造業增強創新能力、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線柔性、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化轉型、加強與用戶的互動等方面,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記者: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數字技術合理利用?如何彌合不同行業、領域間的數字鴻溝?
李曉華: 數字技術只是工具,如果不能被合理利用,可能會造成數字鴻溝擴大、個人隱私受到損害、利用數據和算法進行壟斷、道德倫理沖突等問題。如果合理有效利用,則能夠產生創造更多財富、促進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等積極效果。解決數字鴻溝,需要實現數字技術設施、接入互聯網的條件普惠化,讓不同行業、領域、群體、地域間享有相同的利用數字技術、數據資源的機會。我們應建立廣泛覆蓋的數字基礎設施;將數字素養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讓廣大人民群眾掌握使用數字技術和服務的能力;對欠發達地區、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業等進行數字化轉型或使用數字資源,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適時制定政策、法律加以規范,降低數字技術發展的負面影響。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