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在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
50% 以上的稅收,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技術創新,80%
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目前國際發展形勢和國內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小制造型企業面臨著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產品利潤下降和自身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數字化轉型既是助企紓困之舉,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措施。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小制造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2021
年,國外產能受限,我國憑借產業鏈齊全的優勢,承接大量國外的轉移訂單,我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
19.9%、25.6%;近兩年平均分別增長 9.9%、16.8%,我國中小企業韌性足、活力強的優勢得以體現。但是,2022
年開始,隨著國外市場需求減少,上游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下游中小微企業成本壓力加大。數據顯示,3 月份,制造業 PMI回落至 49.5,為近 10
年同期最低水平,從分項看,3 月份新訂單指數為 48.8,新出口訂單指數為 47.2,內需、外需訂單均大幅走弱。中型企業 PMI 為
48.5,小型企業PMI 為 46.6,均在榮枯線以下。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國在《“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堅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鼎新”帶動“革故”,提高質量、效率效益,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隨之配套的環保政策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了一定影響。一方面環保政策的實施增加了企業成本。政府的環保法規標準越來越嚴格,尤其是一些高排放、高能耗的企業必須要采取更先進的環保設備和技術,以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同時,企業還需要升級和改造工藝流程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物料消耗,從而降低環境風險和排放量。這就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來實現。另一方面環保政策的出臺限制了企業生產。政府和環保機構將對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查,對違反環保法規的企業采取懲罰措施,如果企業無法滿足其環保要求甚至會被強制關閉。企業的有效生產時間得不到保證,增加了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市場環境競爭趨勢愈演愈烈,制造行業的頭部企業更具有話語權,不同規模企業之間智能制造水平差距逐漸拉大,許多中小企業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一方面行業內頭部企業開始走向下沉市場,市場份額更多地被頭部大企業占有,資本市場追捧頭部企業,生產要素向頭部企業流動。2022
年 9 月 27 日,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1—8
月的規模以上工業效益統計數據顯示,大型企業為主的國企和股份制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私營工業企業已經連續 5
個月利潤同比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逐月擴大。這無疑是對中小型企業的一次沖擊也是一次考驗,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問題。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相對比較被動。行業頭部企業建設供應鏈和生態圈,對上游的中小企業在信息化系統配備上有了更多要求。例如行業頭部企業要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與之配套的中小企業就要配備編碼識別設備和數據管理系統,相應的生產成本也會隨之增加。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的主體,是國民經濟平穩發展、保就業、促民生至關重要的一環。國家十分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2022
年 11 月 17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旨在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指引。資金投入層面以江蘇省為例,2022年省級拿出 2.4
億元專項資金,組織近千家服務商對全省2.1 萬余家企業開展“智改數轉”免費診斷,以診促改、以改促轉。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層面,截至 2023 年 7
月,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1.2 萬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 9.8 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達 21.5 萬家。一是管理費用低。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組織結構簡單,內部管控流程相對較少,管理難度相對較低,企業管理上投入的成本不高,這就使得中小企業在管理費用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二是經營機動靈活。相對大企業,中小企業管理層級較小,職能部門較少,信息上下傳遞速度快,相關信息能做到高效協同,在企業快速決策和準確決策方面具有自身的優勢??芍^“船小好掉頭”,中小企業具備巨大的數字化轉型潛力。三是應變能力強。中小企業市場適應性比較強,對市場變化比較敏感,機制靈活束縛少,這些特點促使企業的應變能力較強。實踐表明,眾多的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最初都是來自中小企業。智能制造是由企業一把手牽頭,全體員工參與的系統性工程,能夠準確制定數字化轉型方向并能夠有效執行的前提是需要所有人員在思想認知層面的轉變。對于企業一把手,需要承擔數字化轉型失敗的責任,包括投入資金成本的損失和改造停工的損失。對于企業基層員工,需要改變日常的操作習慣并提高自身的技術技能來適應新的數字化設備和信息化系統。為了普及智能制造相關知識,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觀能動性,各個地方政府陸續推出了面向中小企業的免費智能制造診斷服務,基于這幾年我院針對將近
400家中小企業診斷數據,其中有 10% 的企業明確表示不愿參加診斷,30% 的企業存在配合度不高的問題,企業存在“不愿轉”“害怕轉”的心理。 圖1?凝聚數字化轉型共識的兩個主體
凝聚數字化轉型共識的兩個主體如圖
1
所示。中小企業的一把手需要克服害怕轉的心理,把握診斷機會,充分利用外部診斷專家資源,識別自身在企業經營和生產制造環節中存在的短板弱項,制定自身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規劃和發展路徑,為今后數字化轉型指明方向。中小企業基層員工需要克服“不愿轉”的心理,通過外部專家的智能制造知識培訓,了解到智能制造發展趨勢,認可數字化裝備和信息化系統的引入能給自身帶來工作的便利,降低自己的勞動強度。智能制造的本質是用智能化的手段給制造賦能,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需要對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兩手都要抓,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以此提升行業競爭力,使自身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續發展。在金融危機影響依然存在的今天,中小企業建立創新管理機制和增強自身技術創新能力是擺脫經濟困境,恢復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2023
年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情況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專精特新企業在獲得融資中用于新產品的研制、新技術開發的資金達到 3000
多億元,占比接近 20% 左右,也側面說明了創新對于企業的重要性。 圖 2?企業創新三個要素
企業創新三個要素如圖
2
所示。為了提升中小企業創新的能力,一是需要建立企業的創新管理機制,包括制定創新開展方式、評估方法和激勵措施等內容,相關的文件下發到企業所有員工,鼓勵全體員工結合自身崗位特點和需求持續創新,同時相關創新管理文件可以作為創新項目的考核依據。二是企業需要建立創新工具平臺,可以依托共享網盤或者在線平臺,使全體員工有渠道及時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使相關主管部門能對創新點進行評估并監督創新項目的有效執行。三是中小企業可以抽調技術骨干,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前提下組成技術創新的虛擬團隊,聚焦到關鍵環節系統性推進技術創新。大多數中小企業存在數字化轉型人才缺失、技術薄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就成為最直接最高效的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方式。當前部分有規模的中小企業基于自身發展需要,投入了資金引入外部供應商部署了
ERP、MES 等信息化系統。但根據我院 2020年對某省份 100
家中小企業的調研數據發現,具備 ERP系統的企業,系統中只有財務管理模塊和訂單管理模塊的占比達到
80%,缺少庫存管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等核心模塊。ERP
系統應用的深度不夠,實際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同時信息化系統間很少有集成,數據無法實現貫通,信息孤島問題普遍存在。中小企業如何使用有限的資金實現項目的最大價值,一是需要借助外部咨詢診斷機構準確識別自身的短板弱項,制定數字化轉型總體目標和頂層規劃。二是在行業已有成熟技術應用的基礎上,和相關供應商共同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系統集成總體架構,對每階段建設的信息化系統、系統間的集成方式、數據的流向有清晰的規劃,避免出現不同供應商在不同階段交付的不同系統相互不兼容。三是在項目論證時,需要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在技術方案中明確要實現的技術指標,選取既有成熟經驗又貼近自身業務的解決方案。最后需要注重信息化系統的深度應用,需要依托供應商培養企業自身的運維團隊,使之能夠對已有信息化系統的功能做擴展,對相關數據實現分析應用。從調研情況看,頭部制造企業充分發揮資金、人才、市場等優勢,積極推動產業鏈生態圈的建設,已經步入了數字化應用踐行階段,但大部分中小企業受制于資金短缺、人才缺失等原因,還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級階段。2022
年 5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 年)的通知》,提出到 2025
年要打造一批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典型模式,激發涌現一批協同配套能力突出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形成協同、高效、融合及順暢的融通發展生態。
融入產業生態三個關鍵如圖
3
所示。中小企業需要對與大型企業的合作持開放態度,積極成為大型企業的上游合作方并推動自身的轉型。一是要加強自身的企業管理水平,建立標準的管理流程,通過相關的管理體系認證,擺脫傳統的作坊式管理,具備成為大型企業供應商的準入資質。二是需要充分利用大型企業的協同信息化系統,通過部署相關的配套設備,滿足對其協同能力的各項指標要求,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三是可以充分借鑒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依托其成熟的技術開發架構、相關標準和開發方法,積極推進自身配套信息化系統的部署,通過和大型企業一體化平臺的有效對接,逐步提升自身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這樣可以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少走彎路,用有限的資金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打造與大型企業之間共生共享、互補互利的合作模式。企業數字化轉型并不是單純的機器換人,而是需要運用智能化的手段給生產制造賦能,在這個賦能過程中關鍵因素就是人。傳統意義上員工在企業上班,企業支付員工工資,對于企業來講員工只能算是企業的資源。隨著第四次工業技術革命的到來,企業需要把人員技能、經驗等存在頭腦中的隱形知識,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抽取積累并加以應用,做到員工即便離開公司知識還能留下來,從而實現人員資源到人員資本的轉化。基于近幾年我院對將近
400
家中小企業診斷數據中發現,中小企業的基層員工中,本地員工占比能達到90%,企業歸屬感和忠誠度較高,這些員工具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和設備維修經驗。與此同時掌握數字化新興技術的中層人員流動頻繁,人員缺失情況比較嚴重。員工能力提升兩個對象如圖
4
所示。所以中小企業首先應注重基層員工的培養,加強員工的綜合培訓,因為數字化轉型需要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綜合性人才,鼓勵基層員工積極參與信息化項目,從具體業務需求層面提出寶貴建議。
其次企業需要積極引入中層管理人才,牽頭負責建立企業自身知識庫,后續通過信息化項目的推進,在設備管理、生產作業、質量管控等環節實現對知識的價值挖掘和應用,逐步降低人員投入成本,提升員工的綜合能力。總之中小企業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轉型優勢,有效利用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和供應商資源,結合自身所處行業環境和生產特點,明確數字化轉型目標,同時聚焦關鍵痛點,逐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備注:青蛙工業云平臺是一家哈爾濱工業互聯網平臺。目標是幫助哈爾濱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黑龍江工業企業星級上云,實現網絡協同制造,為其降本增效,實現共贏。
嚴把數字轉型方案的質量關,結合哈爾濱數字化車間政策、哈爾濱兩化融合政策、哈爾濱軟件定制、哈爾濱互聯網工業、哈爾濱標識解析方案、以及哈爾濱智能制造等相關的產業政策,為黑龍江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開辟一條新出路,提供一個快速有效的提產增量的解決方案,助力黑龍江老工業振興,哈爾濱工廠轉型。)